【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, 头高数丈触山回。 须臾却入海门去】一、
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浪淘沙》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作,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八月钱塘江潮的壮观场面。诗中“八月涛声吼地来,头高数丈触山回”形象地表现了潮水奔腾而来的气势,极具画面感;“须臾却入海门去”则写出了潮水转瞬即逝、归于平静的状态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开阔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赞美。
二、诗歌解析表
诗句 | 释义 | 表达情感/意象 |
八月涛声吼地来 | 八月的钱塘江潮声如雷鸣般从地面传来 | 声势浩大,气势磅礴 |
头高数丈触山回 | 潮头高达几丈,冲撞山石后又退回 | 力量强大,充满动感 |
须臾却入海门去 | 转瞬间潮水又消失在海门之中 | 浩瀚无边,变化莫测 |
三、作者简介
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唐代著名文学家、哲学家,与柳宗元并称“刘柳”,与白居易并称“刘白”。他的诗风刚健有力,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人生感悟,具有较强的哲理性与现实意义。《浪淘沙》是其代表作之一,体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会。
四、艺术特色
- 意象鲜明:通过“涛声”“头高数丈”等词语,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。
- 节奏感强:全诗四句,结构紧凑,读来朗朗上口。
- 动静结合:既有“吼地来”的动态描写,也有“入海门去”的静态收束,形成对比。
五、结语
《浪淘沙》虽短,但意境深远,不仅展示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观,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思考与尊重。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,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