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芙蕖文言文翻译【自荷钱】】《芙蕖》是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《闲情偶寄》中的一篇散文,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花(即芙蕖)的形态、生长过程及其观赏与实用价值。本文通过对“荷钱”、“芙蓉”等不同阶段的描述,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。
以下是对《芙蕖》一文的总结与翻译,结合原文内容,整理成表格形式,便于理解与查阅。
一、原文与译文对照总结
原文 | 翻译 |
芙蕖,自荷钱出水之日,便为点缀绿波 | 芙蕖(即荷花)从荷叶初生、水面浮现的时候起,就已经成为绿色波纹中的点缀 |
有风既作,无风亦动 | 有风时它摇曳生姿,无风时也轻轻摆动 |
江南之人,谓之“荷钱” | 江南人称它为“荷钱” |
其叶,其花,其实,皆可入药 | 它的叶子、花朵、果实都可以入药 |
其香也,清而不浊;其色也,艳而不妖 | 它的香气清新而不浑浊;它的颜色鲜艳而不妖艳 |
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| 可以远远地观赏,却不可以轻慢地玩弄 |
或曰:此物多生浅水,不耐深寒 | 有人说:这种植物多生长在浅水中,不耐寒冷 |
予曰:不然。吾尝见其生于江湖之间,经冬不凋 | 我说:不是这样的。我曾见过它生长在江河湖泊之间,冬天也不凋零 |
二、文章核心思想总结
《芙蕖》一文通过描写荷花从初生到盛开的过程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与生命韧性的赞美。文中不仅强调了荷花的观赏价值,还提及其药用价值,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对自然的尊重。
此外,文章语言优美,富有诗意,体现了李渔“闲情偶寄”的风格——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,在细微之处寄托情怀。
三、总结
《芙蕖》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与自然哲理的散文,通过对荷花不同阶段的描写,展现了其独特的美感与实用价值。文章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是了解古人审美情趣与自然观的重要文本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芙蕖》的文化内涵或与其他作品的比较,可继续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