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铁蒺藜的汉语大词典】“铁蒺藜”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军事意义的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和现代汉语中。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铁蒺藜”被收录为一种古代武器或防御工具,其含义丰富、使用广泛,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。
以下是对“铁蒺藜”的总结性内容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相关解释与出处。
一、
“铁蒺藜”是一种古代常用的防御性武器,外形类似带刺的铁器,常用于战场或城防中,用以阻止敌军接近。其形状多为金属制成的尖刺或锯齿状结构,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和阻挡作用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“铁蒺藜”也被称为“铁蒺藜”、“铁蒺”、“蒺藜”等,具体名称可能因地域和时代而异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铁蒺藜”被详细解释为:一种带有锋利尖刺的金属器械,主要用于军事防御,也可作为陷阱使用。此外,在文学作品中,有时也用来比喻难以突破的障碍或困难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拼音 | 释义 | 出处 | 用法示例 | 备注 |
铁蒺藜 | tiě jí lí | 一种带尖刺的金属器械,用于军事防御或陷阱 | 《汉语大词典》 | “守城时布下铁蒺藜,以防敌军攀墙。” | 古代常用兵器 |
铁蒺 | tiě jí | 同“铁蒺藜”,指带刺的金属物 | 《宋史·兵志》 | “铁蒺横陈,如林密布。” | 简称形式 |
蒺藜 | jí lí | 原指植物,后引申为带刺的金属器械 | 《说文解字》 | “蒺藜草生山野,其茎有刺。” | 本义为植物 |
铁蒺藜阵 | tiě jí lí zhèn | 一种防御阵型,布满铁蒺藜 | 《三国演义》 | “魏军设铁蒺藜阵,蜀军难以推进。” | 军事术语 |
三、结语
“铁蒺藜”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军事器械,更承载了古代战争文化的记忆。它在历史文献中的出现,反映了古人对防御工事的重视。通过《汉语大词典》的记载,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词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。对于研究古代军事、语言发展及文化传承的人来说,“铁蒺藜”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词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