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简述建立常模的步】在心理测量学和教育评估中,建立常模是确保测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和解释性的关键步骤。常模是指某一特定群体在某项测验上的表现分布,它为个体的测验分数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。以下是建立常模的主要步骤。
一、
建立常模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:确定目标群体、选择样本、实施测验、收集数据、分析数据、制定常模表或常模曲线以及验证常模的有效性。每一步都需要严谨的设计与执行,以确保最终得到的常模具有代表性、可靠性和有效性。
1. 确定目标群体:明确测验所针对的人群特征,如年龄、性别、教育程度等。
2. 选择样本:根据目标群体的特点,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,确保样本数量充足且分布合理。
3. 实施测验:在标准化条件下进行测验,保证所有被试者在同一环境下完成测验。
4. 收集数据:记录所有被试者的测验成绩,整理成原始数据集。
5. 分析数据: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,计算平均分、标准差、百分位数等指标。
6. 制定常模表或常模曲线:将分析结果转化为便于使用的表格或图表形式。
7. 验证常模的有效性:通过复测或与其他测验对比等方式,检查常模是否稳定、适用。
二、建立常模的步骤表
步骤 | 内容说明 | |
1 | 确定目标群体 | 明确测验所面向的人群特征,如年龄、性别、教育背景等。 |
2 | 选择样本 | 根据目标群体特点,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,确保样本量足够且分布合理。 |
3 | 实施测验 | 在标准化条件下进行测验,保证所有被试者在相同环境下完成测验。 |
4 | 收集数据 | 记录所有被试者的测验成绩,形成原始数据集。 |
5 | 分析数据 | 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,计算平均分、标准差、百分位数等指标。 |
6 | 制定常模表/曲线 | 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常模表或常模曲线,便于使用。 |
7 | 验证常模有效性 | 通过复测或与其他测验对比,检验常模的稳定性与适用性。 |
通过以上步骤,可以系统地建立一个科学、合理的常模体系,为后续的测验解释和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