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中是也是】一、
在《论语·公冶长》篇中,记载了子贡向孔子提问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孔子回答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孔文子之所以被称为“文”,是因为他聪明且勤奋好学,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。
但原文中“中是也是”这一部分,并非出自《论语》原文。可能是后人对这段话的补充或误读。因此,“中是也是”并非孔子原意,而是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误解或误加内容。
从字面来看,“中是也是”可以理解为“其中是对的”或“中间是对的”,但这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文言表达。若结合上下文推测,可能是在强调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这一点是正确的,即“中是也是”。
二、关键信息表格: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论语·公冶长》 |
提问者 | 子贡 |
回答者 | 孔子 |
原文 | “子贡问曰:‘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’ 子曰:‘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’” |
“中是也是”的来源 | 非《论语》原文,可能是后人添加或误传 |
含义推测 | 可能表示“其中是对的”或“中间是对的”,但不符合古文规范 |
正确解释 | 孔文子被称“文”,因其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 |
三、结语:
“子贡问曰:‘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中是也是’”这一说法虽非《论语》原文,但其背后的思想仍值得我们思考: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,不在于他的身份地位,而在于他的学习态度和谦逊精神。正如孔子所言,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,才是真正的“文”。至于“中是也是”,则可能是后人对这句话的一种延伸解读,提醒我们在理解经典时,应注重原意,避免过度引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