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苏武牧羊出自于哪里】“苏武牧羊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,讲述了西汉时期使者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多年,仍坚守气节、不屈不挠的故事。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忠诚与坚韧精神,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。
一、苏武牧羊的出处
“苏武牧羊”的故事最早见于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。这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《汉书》中的一篇传记,详细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、被扣留及最终归汉的经历。文中提到苏武在北海(今贝加尔湖一带)牧羊十九年,始终没有投降,最终得以返回汉朝。
此外,“苏武牧羊”这一典故也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广泛流传,如唐代诗人李颀的《古从军行》,以及元代杂剧《苏武牧羊》等。
二、苏武牧羊的背景与意义
苏武是西汉时期的官员,奉命出使匈奴,但因卷入匈奴内部的政治斗争,被单于扣留。匈奴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劝降他,但他坚决不从,甚至以自残方式表明决心。他在荒凉的北海边牧羊十九年,最终在汉昭帝时期被释放回国。
这一故事象征着忠贞不屈的精神,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外交和民族气节的重视。
三、苏武牧羊的来源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名称 | 苏武牧羊 |
出处 | 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 |
作者 | 班固(东汉) |
背景 | 西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 |
时间 | 牧羊19年 |
地点 | 北海(今贝加尔湖一带) |
意义 | 忠诚、坚韧、民族气节的象征 |
后世影响 | 成为文学、戏曲、绘画中的常见题材 |
四、结语
“苏武牧羊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故事,不仅记录了一段真实的历史,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是对个人忠诚精神的颂扬,也是对中华文化中“气节”观念的深刻体现。通过了解其出处和背景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故事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