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手不释卷的含义是什么】“手不释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勤奋好学,喜欢读书,并且对书籍爱不释手,即使在闲暇时间也常常捧书阅读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,还表达了对学习的执着与坚持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手不释卷 |
拼音 | shǒu bù shì juàn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: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”后人引申为“手不释卷”。 |
释义 | 手中总是拿着书本,舍不得放下,形容勤奋好学,酷爱读书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勤奋学习,或对书籍有浓厚兴趣。 |
近义词 | 学而不厌、废寝忘食、手不释书 |
反义词 | 不学无术、懒惰成性、不思进取 |
二、成语背景与演变
“手不释卷”最早来源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吕蒙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孙权劝吕蒙学习,吕蒙起初以军务繁忙为由推辞,后来经过劝说开始读书,最终成为一位有学问的将领。后人将这种“持书不放”的精神称为“手不释卷”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手不释卷”逐渐演变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用来赞扬那些热爱学习、勤于钻研的人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学习场合:如学生在课余时间仍坚持阅读课外书籍。
2. 工作场合:一些职场人士在忙碌之余仍不忘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自己。
3. 个人修养:用于描述一个人性格沉稳、喜欢思考和学习。
四、总结
“手不释卷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传达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,鼓励人们不断学习、充实自我。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,这种精神尤为重要。无论身处何地,保持一颗求知的心,才能不断进步,走向更高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