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有一翁,年逾花甲,家无长物,唯有一子。翁性吝啬,凡事必省之再省,虽微末之费亦不肯轻弃。一日,翁于市集购一瓜果,归家后见其稍损,欲弃之,子劝曰:“父何苦如此?此瓜虽损,尚可食也。”
翁摇首曰:“不可!此瓜虽小,然弃之便是浪费。吾辈当惜物如金,岂能轻易糟蹋?”子默然,心中虽有异议,却不敢多言。
翌日,翁外出,子独坐家中,忽闻窗外有声,探头观之,见邻家孩童正嬉戏,其中一童手持铜钱数枚,笑语盈盈。子心生一计,遂潜入翁房中,取其藏钱之器,窃得数枚铜钱,欲赠与邻家孩童以示友善。
翁归家后,觉钱数不对,追问子曰:“吾钱何在?”子惊恐,辩解道:“父之钱,我未曾动过。”翁不信,遍寻家中,终未得线索,乃叹曰:“吾家中竟有盗贼!”自此,翁对子疑虑重重,日夜防备。
子羞愧难当,遂向翁坦白:“父之钱,实为儿所取,原意赠与邻家孩童,非贪图财宝。”翁听罢,沉思良久,叹曰:“汝虽错矣,然心存善念。吾平日苛责节俭太过,使汝不知如何行事,此吾之过也。”
翁自此改过自新,不再一味苛求节俭,而教子以正道。邻里闻此事,皆称翁为明理之人。
译文:
从前有一位老人,年纪已过六十岁,家中贫穷,只有一个儿子。老人性格吝啬,无论什么事都要节省到极致,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花费也不肯轻易放过。有一天,老人在市场上买了一个瓜果,回家后发现它稍微有点损坏,就想扔掉。他的儿子劝他说:“父亲何必这么辛苦呢?这个瓜虽然有些损伤,但还是可以吃的。”
老人摇头说:“不行!这个瓜虽然很小,但是丢掉就是一种浪费。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件东西,怎么能随便糟蹋呢?”儿子沉默了,虽然心里有不同的看法,但也不敢多说什么。
第二天,老人出门去了,儿子独自坐在家里,忽然听到窗外传来声音,他探头一看,发现邻居家的孩子正在玩耍,其中一个孩子手里拿着几枚铜钱,笑着说话。儿子心里突然有了一个主意,于是偷偷溜进老人的房间,从他存放钱财的地方偷了几枚铜钱,打算送给邻家的孩子,以此来表示友好。
老人回家后,觉得钱的数量不对劲,就问儿子:“我的钱怎么不见了?”儿子非常害怕,急忙辩解说:“父亲的钱,我没有拿过。”老人不相信,到处寻找,最终没有找到任何线索,于是叹息道:“我家竟然有小偷!”从此以后,老人对儿子充满了怀疑,日夜提防。
儿子感到十分羞愧,于是向老人坦白:“父亲的钱,确实是被我拿走了,本来是想送给邻家的孩子,并不是为了贪图财物。”老人听完,沉思了很久,感叹道:“你虽然做错了事情,但你的出发点是善意的。我平时对你要求过于严格,让你不知道该如何行事,这是我的过错啊。”
老人从此改正了自己的错误,不再一味地追求节俭,而是教导儿子走正确的道路。邻居们听说这件事后,都称赞老人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