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谁知道包拯是怎么死地】包拯,字希仁,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,以公正无私、执法严明著称,被后人尊称为“包青天”。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,成为正义与智慧的象征。然而,关于包拯的去世,很多人并不清楚具体细节。本文将从历史记载出发,总结包拯的死亡原因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包拯的生平简介
包拯生于999年,卒于1062年,享年64岁。他自幼聪慧,科举及第后步入仕途,历任多个重要官职,最终官至枢密副使(相当于副宰相)。他一生廉洁奉公,不贪图富贵,深受百姓爱戴,也得到朝廷器重。
二、包拯是怎么死的?
根据《宋史·包拯传》的记载,包拯是在担任枢密副使期间病逝的。他在任内因操劳过度,身体逐渐衰弱,最终在1062年去世。
包拯的死因主要是长期劳累和疾病。据史料记载,他在晚年时已经身体虚弱,常感头晕、乏力,但仍然坚持工作。最终因病情加重,医治无效而去世。
三、包拯去世的相关信息汇总
项目 | 内容 |
姓名 | 包拯 |
字 | 希仁 |
生卒年 | 999年-1062年 |
职位 | 枢密副使(副宰相) |
死亡时间 | 1062年 |
死亡地点 | 宋朝都城(今河南开封) |
死亡原因 | 长期劳累、疾病 |
官方记载 | 《宋史·包拯传》 |
后世评价 | 清官典范,百姓敬仰 |
四、结语
包拯的一生是清正廉洁、勤政为民的典范。他虽未如民间传说中那样有“断案如神”的神奇故事,但他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贡献。他的去世,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结,更是北宋历史上一位清官的谢幕。了解包拯的死因,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。
总结:
包拯因长期操劳和疾病于1062年去世,享年64岁。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清官,其一生为国为民,深受后人敬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