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燃犀下看这一典故出自哪里】“燃犀下看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具有洞察力或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。这个典故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学背景。以下是对该典故来源的详细总结。
一、典故出处总结
“燃犀下看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,主要与《晋书》中的记载有关。典故源于东晋时期名士温峤的故事,他以“燃犀”象征明察秋毫,用以比喻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和判断能力。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名称 | 燃犀下看 |
出处 | 《晋书·温峤传》 |
主要人物 | 温峤(东晋名士) |
原文出处 | “峤既至,见其人,曰:‘此真天子也。’遂拜之,乃为司空。时人谓之‘燃犀’。” |
含义 | 比喻洞察力强,能看透事物本质 |
二、典故背景解析
“燃犀”一词来源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——犀牛。据说犀牛角可以照见鬼怪,因此古人常用“燃犀”来比喻明察秋毫、洞悉真相的能力。
在《晋书·温峤传》中,温峤曾夜观星象,发现有异象,于是点燃犀角,借其光芒观察天地,结果发现其中隐藏着不寻常的征兆。后来,“燃犀”便成为一种象征智慧和洞察力的意象。
三、引申意义与使用场景
随着历史的发展,“燃犀下看”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,常用于形容:
- 对人或事有深刻的了解;
- 具备敏锐的观察力;
- 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。
例如:
> 他在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,真是“燃犀下看”,令人佩服。
四、结语
“燃犀下看”这一典故源自《晋书·温峤传》,原指通过点燃犀角观察天地异象,后引申为对事物有深刻洞察力的象征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,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智慧与观察力的传统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典故在诗词、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运用,可继续深入研究相关史料与文学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