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四更指的是几点】在中国古代的计时制度中,“更”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单位,通常用于夜间报时。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,每一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。那么,“四更”具体指的是几点呢?以下是对“四更”的详细解释和总结。
一、古代更制简介
古代中国采用的是“更点制”,即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,每个小时称为“更”,每更再分为五点(即每点为12分钟)。这种计时方式主要用于报时、守夜和节庆活动等场合。
以下是古代五更的具体时间划分:
| 更次 | 时间段(现代时间) | 说明 |
| 一更 | 19:00 - 21:00 | 夜幕初降,开始入夜 |
| 二更 | 21:00 - 23:00 | 深夜时分,人多休息 |
| 三更 | 23:00 - 01:00 | 半夜时分,较为寂静 |
| 四更 | 01:00 - 03:00 | 黎明前最深沉的夜 |
| 五更 | 03:00 - 05:00 | 天将破晓,准备天亮 |
二、“四更”具体指什么时间?
根据上述表格,“四更”指的是凌晨1点到3点之间。这个时间段在古代被称为“子时”之后,是夜间最深沉的时刻,常用于守夜、巡逻或进行一些隐秘的活动。
在文学作品中,如《红楼梦》《聊斋志异》等,也常常提到“四更”这一时间点,用来营造一种神秘、安静或紧张的氛围。
三、现代意义与使用
虽然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“更”的计时方式,但“四更”仍然在某些文化场景中被提及,尤其是在传统节日、历史剧或文学作品中。它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,更承载了古人的生活节奏和文化记忆。
总结
- 四更是指凌晨1点到3点之间。
- 它是古代夜间计时系统中的一个时段,属于深夜最深沉的阶段。
- 在现代虽不常用,但在传统文化中仍有其独特意义。
通过了解“四更”的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的作息习惯和文化背景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