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司空见惯的成语典故】“司空见惯”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成语,用来形容某类事情非常常见,以至于人们已经习以为常,不再感到新奇。然而,这个成语背后却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,了解它的来源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典故
“司空见惯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赠李司空妓》一诗。原句为:“司空见惯浑闲事,断尽江南刺史肠。”这里的“司空”指的是李绅,他曾任司空一职,是唐代著名的官员和诗人。刘禹锡在诗中表达了对李绅生活奢华、不恤民情的讽刺。
后来,“司空见惯”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,用来形容某些现象或行为虽然常见,但依然令人感到不适或不满。
二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司空 | 古代官职名,指尚书省的长官,后泛指高官 |
| 见惯 | 看得多了,习以为常 |
| 司空见惯 | 形容某事经常发生,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|
三、成语用法与例句
| 用法 | 例句 |
| 描述常见现象 | 这种现象在城市中早已司空见惯。 |
| 表达不满情绪 | 贪污腐败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已司空见惯。 |
| 强调普遍性 | 在农村,留守儿童的问题早已司空见惯。 |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| 成语 | 含义 | 与“司空见惯”的区别 |
| 屡见不鲜 | 经常看到,不觉得新奇 | 更强调“多见”,较少带有负面情绪 |
| 习以为常 | 习惯了,不再感到奇怪 | 更强调心理上的适应,而非现象本身 |
| 比比皆是 | 处处都有,非常普遍 | 强调数量多,而非是否常见 |
五、总结
“司空见惯”虽源于古代诗词,但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常用成语,广泛用于描述那些常见到让人麻木的现象。它不仅具有历史背景,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某些问题。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用法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运用它,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。
| 成语 | 出处 | 用法 | 释义 | 说明 |
| 司空见惯 | 刘禹锡《赠李司空妓》 | 描述常见现象、表达不满 | 司空:古代官职;见惯:看多了 | 具有历史背景,现多用于批评或描述普遍现象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