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生地行政区划代码是什么意思】“出生地行政区划代码”是指用于标识一个人出生地的行政区域编码。它通常由国家或地方相关部门统一制定,用于统计、管理、登记等用途。在中国,这种代码一般采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》标准,是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门共同制定的一套规范性编码系统。
了解出生地行政区划代码的意义,有助于我们在填写各类表格、办理户籍手续、进行人口统计时准确无误地提供信息。以下是对该概念的总结,并附上相关示例表格供参考。
一、总结
1. 定义:出生地行政区划代码是代表个人出生地所属行政区域的唯一编号。
2. 作用:
- 用于人口统计和数据分析;
- 在户籍登记、身份证办理中作为重要信息;
- 便于政府进行区域管理和资源分配。
3. 编码规则:
- 由6位数字组成,前两位代表省级行政区,中间两位代表地级市,后两位代表县级行政区;
- 例如:110105 表示北京市东城区。
4. 使用场景:
- 户籍登记;
- 学籍注册;
- 社保与医保信息录入;
- 公务员考试报名等。
二、行政区划代码示例表
| 出生地名称 | 行政区划代码 | 所属层级 |
| 北京市东城区 | 110105 | 县级行政区 |
| 上海市浦东新区 | 310115 | 县级行政区 |
| 广州市天河区 | 440106 | 县级行政区 |
| 成都市武侯区 | 510107 | 县级行政区 |
| 杭州市西湖区 | 330106 | 县级行政区 |
| 沈阳市沈河区 | 210102 | 县级行政区 |
| 武汉市江岸区 | 420102 | 县级行政区 |
三、注意事项
- 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划代码可能因行政区划调整而发生变化,需以最新版本为准;
- 在填写相关信息时,应确保所填代码与当前实际行政区划一致;
- 若不确定具体代码,可向当地派出所或户籍管理部门咨询。
通过了解出生地行政区划代码的含义及使用方法,可以更好地配合政府管理和服务,避免因信息错误导致的不便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