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员外是什么官】“员外”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常被用作一种称呼,比如“员外郎”、“员外老爷”等,但在古代,它其实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。那么,“员外”到底是什么官?它在不同朝代中的职责和地位又有什么不同呢?
一、员外的基本含义
“员外”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,原意是指“正员之外”,即在编制之外的官员。这类官员通常没有实权,但有一定的地位和待遇。到了后来,“员外”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官职名称。
二、员外的主要职责
在古代,员外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主官处理日常事务,属于辅助性职位。虽然不是核心权力部门,但在地方或中央机构中仍然有一定作用。
三、员外在不同朝代的情况
| 朝代 | 员外的性质 | 主要职责 | 是否有实权 |
| 唐代 | 正员之外的官员 | 协助主官处理政务 | 无实权 |
| 宋代 | 官职之一 | 协助地方行政 | 无实权 |
| 明代 | 官职之一 | 协助地方行政 | 无实权 |
| 清代 | 官职之一 | 协助地方行政 | 无实权 |
四、员外与员外郎的区别
“员外郎”是“员外”的升级版,一般指在六部中担任副职的官员,虽然仍属辅助角色,但比普通的“员外”更有地位和影响力。
五、员外在民间的演变
随着历史的发展,“员外”逐渐从官方职位转变为一种社会称谓,常用来尊称有钱有地位的人,如“员外老爷”等,带有一定讽刺或调侃意味。
总结:
“员外”最初是古代官制中的一种职位,属于“正员之外”的辅助性官员,主要负责协助主官处理事务,但并无实权。在不同朝代中,“员外”的具体职责和地位略有变化,但总体上都属于非核心权力体系。随着时间推移,“员外”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称谓,常用于指代富裕阶层或有地位的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