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踯躅怎么读】“踯躅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,常出现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。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,会因字形复杂而不知如何发音。本文将对“踯躅”的读音、含义及用法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踯躅”拼音为 zhí zhú,其中“踯”读作 zhí(第二声),意为“徘徊不前”;“躅”读作 zhú(第二声),意为“脚步”。合起来,“踯躅”表示“犹豫不决、徘徊不前”的状态。
该词多用于书面语,尤其在古文中常见,如《诗经》或唐宋诗词中。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,但在文学赏析或语文学习中仍有一定价值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词语 | 拼音 | 声调 | 含义 | 用法说明 | 举例 |
| 踯躅 | zhí zhú | 第二声 + 第二声 | 徘徊不前,犹豫不决 | 多用于书面语、古文 | 《诗经·小雅》:“我心忧伤,惄焉如捣。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……”虽未直接出现“踯躅”,但类似意境常被描述为“踯躅前行”。 |
三、拓展说明
1. 字形分析
- “踯”:由“足”和“直”组成,表示脚的动作。
- “躅”:由“足”和“蜀”组成,也表示脚步。
2. 常见误读
有些人可能误读为“zhí zhù”或“zhi zhu”,但正确读音应为 zhí zhú。
3. 使用场景
- 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心理时。
- 古文阅读或写作中,增强语言表现力。
四、结语
“踯躅”虽然不是日常常用词,但了解其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,尤其在学习古文或欣赏古典文学时更为重要。掌握这类词汇,不仅能丰富表达方式,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。


